應未雨綢繆全面保障我國糧食安全
發布時間:2022-04-18
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給艱難復蘇的全球糧食供給體系帶來巨大挑戰。俄羅斯是全球第一大小麥出口國、最大的化肥生產和輸出國,烏克蘭是全球第五大小麥出口國和最大的葵花油出口國。整體來看,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等因素將推高農業生產成本,或會改變全球糧食貿易格局,波及全球經濟增長預期,誘發全球性滯脹。
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,一是傳統能源價格上漲擠占全球糧食供給。俄烏沖突導致能源價格上漲,有可能推高以糧食為原料的新一輪生物燃料價格。二是油價等能源上漲推高農業生產成本。俄烏沖突下油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推高了農業生產成本。三是俄烏糧食供給受限或將改變糧食貿易格局。
為此,我們要立足國內,著眼全球,未雨綢繆,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,切實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安排,及時應對以上因素對我國糧食安全可能帶來的影響。
首先,要進一步提高端穩中國飯碗的認識。當前,全球糧食供應鏈緊縮、世界糧食貿易萎縮,外部格局發生深刻調整。面對新形勢,必須端穩飯碗,糧食生產要始終立足國內,確保任何情況、任何時候都能吃飽飯和糧食自主。
第二,各地要從世情國情糧情出發,準確把握“國之大者”“頭等大事”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,增強政治自覺、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。賦予糧食產業發展更多的考核權重,國家在考核主產區、平衡區和銷區中的產糧大縣時,把糧食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。同時,多措并舉激發地方政府相關內生動力,啃下今年糧食生產的硬骨頭。要進一步加強農情調度,密切監測糧情,強化基層指導,把各種政策措施在農戶和田間落得更實、更有力,努力爭取今年夏糧不減產。要根據今年氣候年景偏差的實際,用好專項補貼等政策工具,確保春播糧食面積保持穩定,落實關鍵技術措施、抓好防災減損,保障1.3萬億斤以上目標順利實現。
第三,加強對糧食加工業精準調控。亟需重視發展生物燃料乙醇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之間的平衡。據專家測算,當石油價格超過80美元/桶時,以糧食作物為基料的乙醇工業生產原材料的需求將迅速膨脹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,世界石油價格一度達到147美元/桶,美國大量利用玉米等糧食生產生物燃料乙醇,迅速拉高了糧食需求規模,助推糧食價格飆升。在當前石油等能源價格不斷攀升的情況下,需國家有關部門加強調控和引導,防止出現糧食轉化生化能源擴張,需考慮合理限制玉米等糧食用于燃料乙醇的新增產能。
第四,加快建立種糧不吃虧的保障機制。俄烏沖突帶來的國際形勢變化,使全球糧食生產普遍增加了多重挑戰,種糧成本上升、效益不高的問題將更加突出。為有效應對各種挑戰,我國要在落實一次性種糧農民補貼和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基礎上,應考慮加快研究建立讓種糧大縣財政上不吃虧的長效保障機制。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市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,增強產區財政能力和調配余地。同時穩定種糧農民收入,落實“夯實一個基礎,增加兩種支持,完善三項補貼”。一個基礎是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,提高建設標準,提升防災抗災減災能力,為種糧農戶降成本、抗風險。兩種支持是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,為種糧農戶提供科技支持;創新農機服務模式,為種糧農戶提供裝備支持。三項補貼是構筑農業補貼、信貸政策、保險政策“三位一體”的聯動支持體系,為種糧農戶構建收入保障網。
第五,重視“一帶一路”農業投資合作。把糧食納入“一帶一路”合作的重要內容,開展貿易生產合作,支持企業到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區域投資,共同合理開發當地資源,從源頭上增加世界糧食供給。同時,在RCEP框架下,加快推進與東南亞在糧食領域合作,拓寬水稻、小麥進口渠道。還需強化糧食供應鏈建設,推進中國與中美洲國家港口、運河建設,持續增強國際糧食供應鏈管理能力,確保進口糧食買得到、運得回。